2017年1月9日,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党和出席大会并为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颁奖。
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名***奖获奖人、279个项目、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其中,畜牧兽医及养殖领域共有8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这些项目代表了行业2016年***的科研成果。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印遇龙院士等主持的“猪日粮功能性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项目
主要完成人:印遇龙(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谭碧娥(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吴信(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孔祥峰(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姚康(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
项目简介:围绕猪氨基酸代谢与生理功能调控机制开展研究,揭示了精氨酸、亮氨酸等功能性氨基酸在猪肠道利用的规律及其对营养沉积分配和孕体发育等功能的调控机制,可为人类营养代谢与健康研究提供参考,推动功能性氨基酸在猪生产中的应用,产生了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成果发表在本领域Top期刊并被广泛引用,完成人印遇龙因此连续2年入选世界“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列入了中科院科技创新案例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成果典型创新案例。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张涌教授等主持的“良种牛羊克隆技术”项目
项目简介:该成果是张涌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历时16年,持续开展了牛羊良种克隆繁育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等科技攻关,发明了提高克隆胚发育能力的系列方法、牛羊克隆胚发育技术和牛羊体细胞基因***编辑等技术,对提升我国牛羊种质创新和良种繁育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培育优质抗病牛羊新品种、抢占制高点做好了战略储备。
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袁宗辉教授(中)等主持的“动物源食品中主要兽药残留物检测关键技术”项目
项目简介:该项目由袁宗辉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包括袁宗辉、彭大鹏、王玉莲、陈冬梅、陶燕飞、潘源虎。
目前,该项目成果转让3家企业经营,累计新增经营额4亿多元、新增利税1亿多元。在全国30个省市的农业、质检、卫生和贸易系统的采用率近半, 承担国家和地方60以上兽药残留检测任务。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评估指出,成果应用11年,养殖业累计挽回损失1751.52多亿元,年均159.23亿元。 该项目完善了国家兽药残留监控技术体系,提高了兽药残留检测水平与执法能力,提升了兽医兽药和食品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在发现、追查和处置“瘦肉精”“多宝鱼”“红心鸭蛋”等重大食品事件中做出独特贡献。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教授等主持的“我国重大猪病防控技术创新与集成应用”项目
项目简介:该项目由金梅林教授主持,主要完成人包括金梅林、陈焕春、何启盖、吴斌、漆世华、方六荣、张安定、周红波、蔡旭旺、徐高原。
该项目针对猪病防控中存在基础研究薄弱、防控技术与产品缺乏等重大科技问题,开展猪流感、猪圆环病毒病、猪细小病毒病、猪链球菌病、副猪嗜血杆菌病、猪萎缩性鼻炎和猪痢疾的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等防控技术攻关,构建综合防控技术体系,实现了创新技术和成果的集成应用。
目前,该成果疫苗在全国实际推广1.83亿头份,直接销售额达7.3亿左右,新增经济效益431.75亿元。检测技术及诊断制剂应用于临床,检测监测辐射范围广。研究成果为促进养猪业健康发展,保障食品和人类健康做出了重大贡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着。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才学鹏研究员等主持的“针对新传入我国口蹄疫流行毒株的疫苗的研制及应用”项目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新发口蹄疫,历时十多年潜心研究,创建了制苗种毒分子选育技术平台,创制的灭活疫苗及时遏制了口蹄疫大流行;发明了单质粒口蹄疫病毒拯救系统,填补了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抗原库的空白;首创了工业化固相口蹄疫抗原多肽合成技术体系,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和垄断。
该成果创制的疫苗在31 个省市推广应用,免疫猪、牛和羊50.89亿头,累计销售疫苗75.38 亿毫升。该成果推广应用遏制了我国口蹄疫流行,了兽用制品行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中国兽用生物制品走出,在全球口蹄疫防控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东北农业大学单安山教授等主持的“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项目
项目简介:该项目针对困扰我国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饲料与畜产品、质量和饲料资源短缺等问题,研发了功能性饲料关键技术及系列产品,通过与山东新希望六和集团有限公司,辽宁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谷实农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产学研合作和联合攻关,历经十五年完成。
该项目研究了抗菌肽、益生菌、药用植物及其成分等功能性饲料的作用机理,开发出饲用抗生素替代技术及系列产品,消减了抗生素在畜产品中残留和耐药菌株的产生。研究了霉菌毒素对动物毒性作用机理,开发出解毒脱毒产品,降低霉菌毒素对猪鸡毒害及在畜产品中残留。研究了猪鸡肉质性状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开发出多种新型绿色肉质改良剂,改善了猪鸡肉品感观、风味和营养品质,解决了DDGS型饲粮导致猪鸡肉质下降、货架期缩短等问题;开创了通过母体营养调控技术改善猪鸡肉质新途径。开发出DDGS、血粉、富非淀粉多糖原料和生物硒利用技术。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大学张勤教授(中)等主持的“中国荷斯坦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体系的建立与应用”项目
项目简介:通过育种实现群体遗传改良是提高奶业生产水平和效率的关键。我国奶业生产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根本原因是我国奶牛群体的遗传水平低,依靠传统的育种技术难以改变这种状况。以基因组选择为核心的分子育种技术提供了机遇,与传统育种技术相比,该技术可大幅提高群体遗传改良速率和生产效益。项目组系统开展了奶牛基因组选择分子育种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创新性研究成果,建立了完善的技术体系,并大规模产业化应用。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文杰研究员等主持的“节粮优质抗病黄羽肉鸡新品种培育与应用”项目
项目简介:研究团队历经17年,针对我国黄羽肉鸡生产中存在生产效率低、肉品质下降、疾病发生率高等问题,利用现代遗传育种技术,挖掘出肉质抗病性状的关键基因和分子标记,创建了肌内脂肪含量、淋巴细胞比率为主选性状的选育技术;发明了矮小型鸡配套制种技术,在30的国审黄羽肉鸡新品种中得到应用;创制节粮优质抗病专门化新品系11个,培育出通过国家审定的新品种4个,在北方、长三角和西南等推广地区的同类型产品中市场占有率达30-36;制定了《黄羽肉鸡产品质量分级》等与肉鸡育种、生产配套的国家和行业标准,促进了行业规范有序发展。项目执行期间新品种在全国推广父母代种鸡1100余万套,商品鸡近15.5亿只,获经济效益34.15亿元。京星黄鸡100和京星黄鸡102在2010-2015年期间连续6年被农业部作为肉鸡主导品种向全国推介。成果为解决黄羽肉鸡产业中优质高产问题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了本领域的技术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显着。